何刚·财经大课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4.99
立即购买

你可能会有两个问题:

第一,我为什么要理解财经世界?

第二,为什么读50本书,就能理解财经世界,会不会太简单?

这门课,讲的就是“大钱”如何影响我们钱袋子里的“小钱”的逻辑。那你说,这是不是和你有关。

为什么读50本书,就能理解财经世界?

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。我们总说“no作no die”。但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,却仍然选择“作”?

我们就看近两年的商业世界。很多人在喊逆全球化来了,要赶紧“跳船”。殊不知大部分时候,船其实不会翻,人是被自己吓死和淹死的。

有段时间我也搞不清楚原因。直到2013年,我们和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做了一个交流。也因为那次交流,我们决定引入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文版。

我问他们,全世界那么多人做商业案例库,为什么只有你们成功?他们的回答对我启发极大。他们说,因为我们只选那些能穿越周期,跨越行业,甚至跨越民族、文化的案例,只收录那些历久弥新的观点。

比如说,哈佛商学院有位“台柱子”教授,叫迈克尔·波特,他的竞争战略理论就是历久弥新的。说的是企业要想赢,无非两条路。一条是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,另外一条就是打差异化。乍一听你会觉得没什么,是常识。但是请问,有谁跳出了这两条么?

这次交流对我震撼极大。你会发现,这是在说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”。

说回你的困惑。大部分人对商业世界的认知基本靠自己摸索。问题是,早就有老水手,他们把自己一辈子的航海日志都做了整理。为什么有人选择“作”?恐怕是因为他们选择忽略这些经验,觉得这些是常识,而世道变了,不确定增加了,所以常识不管用了。

我觉得,这就是用无知去面对未知。

为什么选50本书来给你讲财经?因为这50本书,我不是随意挑选的,它们都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,穿越了周期,穿越了行业、民族和文化。它们构成的,是财经世界的“常识地图”。而常识,恰恰是人类数千年商业探索得来的知识、逻辑,还有思维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